在圣诞节这一传统节日里,许多家长通过赠送礼品卡的方式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在给老师送礼品卡的金额问题上,家长之间的争论似乎触碰到了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敏感点,最开始在其他微信群也爆发过这样的争论,不乏其中是担任老师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辛苦一年,收一点礼品卡是正常的,也有家长认为,这是职业,不应该道德绑架学生和家长,要有师德。。然而,近期社交媒体小红书上的热议却揭示了这一行为背后逐渐演变的社会问题——送礼从单纯的感恩变成了一场明暗交锋的“攀比竞赛”。尤其在移民家庭较多的加拿大,这种文化冲突和社会观念的碰撞愈加鲜明。随着小红书社交媒体上海外华人用户的递增,这个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在加拿大这样的多元文化社会,送礼文化在不同族群中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家长可能受到亚洲文化影响,认为表达感激之情需要体现在实质性的礼物上,而其他家长则更倾向于简化这一环节,认为表达心意比金额重要。加拿大是一个法制社会,虽然现在有很多东西,但是收到超过一定金额的礼品,是需要上报的,正如小红书上有家长说自己孩子的老师的自我介绍就有一条,喜欢礼品卡。这个是否已经可以成为投诉到教育局的一个佐证? 200加币的礼品卡对于某些家庭可能不算什么,但对其他家庭来说可能是较大的负担。在经济差异明显的群体中,高额送礼往往容易引发矛盾和不满。认为“少送”是“穷酸”的家长言论,容易被视为对经济能力有限家庭的一种侮辱。有人指出,老师明示自己喜欢购物卡可能让一些家长感到不适,认为这有违师生关系中应有的“纯粹性”。而高额礼品卡是否会让其他家长感到“被迫内卷”也成为,也有老师说收到了一个学生自己制作的藏头诗礼品,让他感动了很久。 传统上,教师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敬。每年节日期间,一些家庭选择送上卡片、手工礼物甚至礼品卡,以此表达感激之情。然而,在某些地方,礼品卡的金额似乎成了衡量“感恩深浅”的标尺。有家长在小红书上分享,她送高额礼品卡,金额200加币,因为她的孩子今年报考学校。更让人吃惊的是,一些家长明确表示,老师在个人简介中暗示最喜欢购物卡。这种趋势不仅让部分家长感到无奈,还引发了对“感恩”的深刻质疑:是感恩还是攀比? 这样的现象在移民群体中尤其显著。许多来自亚洲国家的家长习惯通过隆重的方式来表达敬意和感谢,但这种文化与北美本地提倡的低调、注重心意的价值观不尽相符。久而久之,“感恩”不再是心意的象征,而成了家庭间无形的“经济战场”。 在这场争论中,不送礼或送较低金额礼物的家长往往被贴上“穷酸”“抠门”的标签,而那些慷慨送上高额礼品卡的家长则被批评为“炫富”“助长不良风气”。这种二元对立反映了经济能力与道德评判之间的微妙关系。 对于经济富裕的家庭来说,送一张200加币的礼品卡或许不算什么,但这对收入有限的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沉重的开销。值得注意的是,在加拿大,教育系统本应倡导平等,而这种高额送礼的现象显然有违这一初衷。有人甚至质疑,这种做法是否在无意间拉大了教育领域中的阶级差距。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送礼的金额是否应成为道德优越感的筹码? 家长们在社交媒体上针锋相对,一方面讥讽对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社会群体中潜在的不安全感——不愿被视为“不够感恩”或“不够大方”。教师在这场风波中的角色同样引人深思。一些老师选择在个人简介中表达对某类礼物的偏好,无论初衷如何,这一行为无疑加剧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和分歧。虽然加拿大法律和教育部门对教师收礼有明确的指导,但具体执行上往往存在模糊地带。 此外,教师收受礼品卡是否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公平性,也值得探讨。即便绝大多数老师能够秉持职业操守,确保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但在家长心中,高额送礼可能会被误解为一种“投资”。这不仅可能损害教师职业的公信力,也会对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这一现象的背后还反映了移民家庭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许多移民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表达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彰显自己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被视为“不合群”或“不入流”。这种心理压力无形中放大了家长之间的攀比心态。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可能会传递给孩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感恩不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而是一种“物化”的交易。这显然与教育的核心价值背道而驰。 面对这种风气,教育机构、家长和社会都需要反思和行动。 建立明确的送礼规范:教育部门可以明确规定教师节日收礼的范围和形式,提倡手写卡片、手工礼物等非金钱化的表达方式。 加强文化认同与教育:移民社区和本地文化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与融合,帮助家长理解加拿大的教育文化,并鼓励他们以更轻松的方式表达感恩。推动公平教育环境:学校应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避免任何形式的物质差异对教育公平的潜在影响。 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需要用实际行动教会孩子,感恩的核心在于心意,而非金钱。通过与孩子一起制作礼物或写感谢信,既可以培养亲子感情,也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圣诞节送礼的初衷本是表达感恩,但当金额成为衡量感情深浅的标准时,我们需要停下来反思:这种风气是否真正符合教育的本质?无论文化背景如何,感恩的表达方式都应该回归初心——它是一份真诚的心意,而非一场攀比的角逐。 只有当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都达成共识,拒绝“礼尚往来”的物化形式,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平等与和谐。愿下一次的圣诞节讨论,不再围绕金钱,而是回归到爱的本质 By Lin Peng LJI Repor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