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5日游 走向外太空的古代科学家 去年10月 小编随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海外媒题记者去四川阆中市采访。觉得这座古城深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次回国办事,正好利用5天的时间再次游览了这座古城。 在一个阴雨天的早晨,小编参观了阆中古城一条叫马王庙街的狭窄小巷里一间二进民居院落。这便是被人称作“落下闳故居”的星座苑。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西汉时期天文学家。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2004年9月16日,经国家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从此,落下闳成为一颗璀璨星座永恒的闪耀在星空中。 落下闳故居 落下闳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房屋21间,为木质穿斗结构,雕花门窗,青瓦屋面。2006年1月29日(农历丙戌年春节正月初一)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瞻仰。 穿过四合院,走入正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落下闳的坐像。这一坐像是阆中籍著名雕塑家伍明万教授亲自完成。坐像上方悬挂一方匾额,上面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集字“炳曜千秋”,盛赞落下闳的功业。 修建中的落下闳故居博物馆 春节老人 每到春节期间,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称的四川阆中,在古城街巷里,人们常会看到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发白须老人,在忙着给人们送发红包,恭贺新年快乐、平安吉祥。这就是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化身。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欢庆丰收、喜望来年,一年 中最放松、最欢快的时候,可谓中华民族的“嘉年华”。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余年历史。 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春节,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阆中这座古城,因其孕育了天文历算大家落下闳,又因其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既有全国各族各地的共性特征,又独具川北民俗特色,故被全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誉。 春节到,莫忘先贤落下闳。 《太初历》 公元前 104年是太初元年,汉武帝正式颁发全国使用《太初历》。将秦始皇时代使用的《颛顼历》改为《太初历》的变革,奠定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础。 落下闳从故乡巴郡阆中来到京城长安,与邓平、唐都合作,编制《太初历》。 原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将正月朔旦立春为历元,改为前十一月朔旦冬至为历元;落下闳使用自创的“赤道式浑仪”实际测定了二十八宿的“赤经差”,在“浑天说”的基础上,将“二十四节气”完整纳入历法系统;经过大量计算,落下闳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即认为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这也是应用统计方法的新发现。 “浑天说”宇宙论 先秦时代的“古六历”建立在“盖天说”的基础上,基本观点是“天圆地方”;落下闳实际制作“浑天仪”和“浑天象”,这个实物模型就是“天圆地圆”的“浑天说”的模型。基于系统观测、数学算法、逻辑结构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形成的“落下闳系统”。 落下闳直接根据他多年观测日月、五星在“二十八宿”框架下的运行,给宇宙制作了一个“浑天说”的物理模型——浑天仪。西汉张衡更是直接在落下闳制作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加以系统改进,系统说明,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二十四节气 在先秦的历法中,人们就已经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直到公元前150年左右,才有了“二十四节气”系统而完整的记载。 在《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奇数项称为“节气”,偶数项称为“中气”。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统一起来;十九年七闰,但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二十四节气”归为第四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即“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