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团艺术目前在中国,有三个省份保留的特别好,陕西,山西,山东。今天我们来采访一下 来自山西的张晓丽女士。 采访者:晓丽 ,您好,您最初是如何接触到面团艺术的? 张晓丽:我是山西人,我父亲是中学美术老师,在美术课上父亲就给学生们上课,教学生捏面人,他的学生拿着面团过来找父亲讨论。另一个是我的姑姑,过年时走亲戚,姑姑做的盘花馍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的最初启蒙是家庭开始的,所以算起来是家族传承。 采访者:这门技艺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晓丽:首先是传承,希望这种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采访者:你开课收徒弟么? 张晓丽:我教学的,我家住在郊区,不方便自己开班,但别人组织的培训班,我会去。目前线上的教学都是免费的。 采访者:学生多么? 张晓丽:免费时人非常多,收费时人也不少。 采访者:其他族裔的学生有么? 张晓丽:之前有过,而且不少。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都吃面食,所以外国人也都很想学。 采访者:您的学生年轻的多,还是老人家多? 张晓丽:学生里面小朋友很多,家长会带来,老人家也多,她们想亲手做给家人吃。 采访者:在从事面团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难忘的挑战或经历? 张晓丽:万事开头难,最开始的时候最难。我是属于比较注重自身文化的积累,提升自己的内涵很重要。 采访者:您什么时候开始做的? 张晓丽:我在国内学美术的,在中央美院附近找的工作,有同学在央美读研究生。所以我有很强的美术基础。对我而言,早期更需要的提升的是对面团的控制力。我其实是出国之后才把父亲姑姑的技术开始整理,父亲已经去世了,姑姑也年级大了。我自己依靠互联网和小时候的基础,抢救性的学习和整理。生怕失传,因为有的已经在边缘了,有的做法只有一两个县城有,比如面羊,比如百子图(一百个小孩形象的馒头)也是在失传的边缘。2017是我的面团元年。之前看父亲,姑姑,亲戚他们制作面食,都是一种积累。 采访者:你觉得自己是有使命的,是吗? 张晓丽:是的。 采访者:未来三年到五年您的目标是什么? 张晓丽:我想建立一个面塑博物馆,可能需要花很多钱,所以我降低目标,我先做一个面塑文化墙。 采访者:你有计划做多少面塑文化墙? 张晓丽:没有计划。大墙小墙都行,先做10个开始。 采访者:您这边是否考虑把作品做成移动透明盒子,可以租用,出售,展览反复使用? 张晓丽:这个建议没考虑过,但是这个想法非常有价值。 采访者:您的作品通常以哪些主题为主? 张晓丽:我父亲是美术老师,涉及版权问题的我都不触碰,我更愿意挖掘中国的历史和民俗为主来做,有时候会结合西方的热点,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了解中国面塑。 采访者:你目前所有的作品里面,做的时间最长的花了多长时间? 张晓丽:做了十几天,我学生的做了三个星期,做的日本动漫。 采访者:十几天的那个作品还在么?有照片么?作品名字是什么? 张晓丽:作品名字是《加拿大二战老兵》被stouffville市长收藏,摆放在皇家加拿大军队459军队里面。 采访者:你觉得加拿大的面粉和国内的面粉哪个更容易驾驭? 张晓丽:国产面粉是中筋的,很合适,加拿大面粉筋度较高,容易失败。 采访者:你测试过多少种面粉? 张晓丽:十几种。 采访者:最多的一天消耗多少面粉? 张晓丽:刚开始很浪费,后来调整,现在基本上如果一天要做三次的话,基本需要一整袋。 采访者:您做的面食,有的用于观看的,有的是可以食用的。那么请问您怎么解决好看也好吃? 张晓丽:我的配方里面经常也是用的牛奶,鸡蛋,白糖。学习时万一翻车,可以把次品吃掉,不浪费食物。我的作品里面是不用防腐剂的,只有捏面人(用于观看,纯观赏,会用一丁点) 张晓丽:已经写了一半,希望尽快完成。是中英双语的。 张晓丽:没有专门做过统计。以后要整理统计起来。 张晓丽:有出售的,也有定制的。很多是其他族裔的人。 采访者:目前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晓丽:没什么困难,最早期的困难是技术,现在技术已经很精湛了,我也很感恩,有机会了解到我们祖国拥有这么精彩的面塑文化,并有幸推广给大家,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了解宣传中式面塑。 采访者: 感谢您宝贵的时间,祝您的书早日出版。 面塑博物馆早日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