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红书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广泛热议:一个年薪10万的岗位,需2万加币的“好处费”,推荐人和用人主管就能“一起分点”。故事里的主角在酒桌上亲眼见证了这一荒诞的交易提议——一个本应属于能力者的职位,被这样赤裸裸地明码标价。而在评论区里,有人讽刺道:“市场价就是年薪的80%-120%,他要价2万简直是‘太实诚了’。”还有人说:“推荐人和主办人一起分点,这样的事儿哪儿没有?”
这种说法不仅让人警醒,也让人心寒——原来在一些人眼中,岗位早已不是能力和努力的象征,而是一张可以被“变现”的通行证。
下面的评论也透露出这不是一个新鲜事,还有更多人在这个潜规则里面随着移民政策的变化把雇佣关系变成了生财之道,据说一个工作机会已经费用到了6-7万加币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职场暗箱操作的确存在——推荐人拿回扣、用人主管分一杯羹、甚至中介牵线搭桥形成利益闭环。这些看似“皆大欢喜”的灰色操作,背后却是对职场规则的无情践踏。
岗位买卖的逻辑很简单:推荐人通过人脉和“走关系”将候选人推到关键位置,拿到一笔不菲的回扣;岗位主导人借手中的权力将资源“变现”,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分得利益;中介甚至作为中间人牵线搭桥,确保“交易”顺利落地。还有华人职业介绍公司,之前收取几百加币,才介绍工作,现在听说涨价到了五六千才介绍工作了。而职位的购买者,凭借金钱获得一份不属于自己的机会。职场的公平竞争被打破,最优秀的人被淘汰,最无耻的人获利。
有人评论道:“2万加币?实习都不是这个价。” 这句玩笑话,精准地揭露了这个事件的荒谬。职位买卖有其所谓的“市场价”,但这个市场本身就是一场职场腐败的闹剧。2万加币不过是个冰山一角,揭示的却是一个本应靠实力竞争的系统,正在被人为操作的权力与金钱一步步吞噬。
这笔“交易”看似皆大欢喜,实际上所有人都是输家,公司输了-能力不适配的人通过利益输送进入岗位,直接拖垮团队效率,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劣币驱逐良币,留下的只有一潭死水。真正的求职者输了-他们投出的简历、精心准备的面试,根本无法与桌下的“金钱关系”竞争。努力和实力变成了笑话,沦为规则下的牺牲品。岗位购买者也输了-用钱买来的机会,可能只是短暂的胜利。能力跟不上职位要求,最后不仅败坏了职业发展,还会让自己在职场中无法立足。
这种暗箱操作,让机会和资源彻底沦为一种交易品,架空了规则的公平性。而一旦这种现象被默许、蔓延,整个职场的信任体系将彻底瓦解。
道德极度塌方的背后是法律的呼唤,“推荐人和主办人分一点,这事哪儿没有?” 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是默认、是纵容、是对规则的麻木。当一个社会开始将规则的失守视为常态,那些真正坚守底线的人反而成了“异类”。推荐人分一点,主办人分一点,听上去是彼此牺牲底线的一种“默契”,但其实是集体堕落的开始,这条灰色链条一旦形成,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腐蚀每一个角落。一旦规则被撕开一个口子,贪婪就会疯狂地蔓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公平与希望都将不复存在。
有人说:“这种事你可以假装不知道,但你不能假装无所谓。” 这句话给了我们答案——在灰色地带保持清醒,是每个职场人应有的底线和智慧。
这个社会从不缺规则,缺的是愿意守住底线的人。当我们选择视而不见、默许甚至参与时,下一次被规则出卖的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所以,面对职场潜规则,请坚定地说一句:“我不参与。”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拒绝走捷径,用实力与努力赢得机会的人。而这个世界,也终将回馈那些守住底线、敢于说“不”的人。守住底线,才能守住未来。 By Lin Peng LJI Reporter |